优质创作者 官方认证
在临床工作中,护士拿着安瓿瓶准备配药时,总会反复确认液体标签上的"灭菌注射用水"字样。这种看似普通的透明液体,实际上承载着整个治疗过程的安全底线。今天就让我们抛开教科书式的说教,从实际工作场景出发,探讨如何用好这个基础却关键的治疗伙伴。
一、正确开启的细节把控 掰开安瓿瓶的瞬间,很多医护容易忽视两个关键点:消毒方式和开瓶角度。建议先用75%酒精棉片包裹瓶颈旋转擦拭三次,而不是简单擦拭。开瓶时保持45度倾斜角,能最大限度减少玻璃碎屑的产生。有个急诊科护士分享过经验:在治疗室灯光下缓慢旋转安瓿瓶,如果发现瓶口有细微反光点,很可能存在玻璃微粒,需要立即更换。 二、温度控制的实战智慧 冬季给患者输注某些特殊药物时,常遇到灭菌注射用水结晶的情况。药剂科主任建议在恒温箱预热至25℃后再使用,但实际操作中可以这样做:将未拆封的安瓿瓶握在掌心3分钟,利用体温自然回温。切记不要用热水浸泡,曾有报道显示不当加热导致玻璃瓶产生肉眼不可见的裂纹。 三、配伍禁忌的隐形陷阱 虽然灭菌注射用水理论上是最安全的溶媒,但遇到这些情况需要警惕:在门诊处置室,有位资深护士分享了自己的"三查六对"升级版:查液体澄明度时对着日光灯旋转瓶身,查包装完整性时重点触摸瓶口铝盖,核对批号时同步扫描药品追溯码。这种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做法,成功拦截过三起潜在质量问题。
当遇到需要大量使用灭菌注射用水的情况时(如烧伤科换药),建议采取分批次拆封策略。有研究数据显示,集中拆封20支以上时,因操作者疲劳导致的污染概率上升37%。现在很多科室采用"五支一组"的工作模式,既保证供应又不增加风险。